10月27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亦稱省千佛山醫院)的副院長、神經外科學科領軍人物辛濤教授,率領其功能神經外科專業團隊,順利為一名患有難治性癲癇的患者完成了磁共振引導下的激光間質熱療術(LITT)。此次手術標志著該技術在山東省內首次被應用于難治性癲癇的治療領域。患者術后狀況良好,未出現任何神經功能損傷,目前正處于穩定的康復階段。
此次治療采用微創技術,僅在患者顱骨上鉆取了兩個直徑僅為3毫米的微小骨孔,從而避免了傳統的開刀手術方式。據悉,這位16歲的男性患者已有4年余的發作性意識抽搐病史,曾在多家知名三甲醫院就診,并嘗試了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但效果不佳,最終被確診為藥物難治性癲癇。兩個月前,他轉診至山一大一附院的癲癇診療中心。
神經內科副主任兼腦血管病科主任王愛華教授組織多學科團隊對患者進行了全面的術前評估,并通過顱內立體腦電圖(SEEG)檢查,明確診斷為額葉癲癇,伴有局灶性皮質發育不良(FCD)的病理特征,并在此期間實施了SEEG引導的射頻熱凝毀損術。為了在確保治療精度的同時實現微創目標,治療團隊決定采用磁共振引導下的激光間質熱療術。
磁共振引導下的激光間質熱療術(LITT)是一種先進的微創治療手段,LITT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神經外科中立體定向的方式,將一根帶冷卻循環套管的光纖置入人腦。治療時,將10-15W左右的紅外激光通過光纖到達探頭,探頭將激光均勻的散射出去,從而加熱探頭周圍腦組織,實現消融的目的。同時,通過磁共振溫度成像可以實時監測組織溫度并以此確定消融范圍,從而大大提高了激光消融的安全性和準確性。
LITT因其微創、精準、可控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多種顱內病變的治療,包括:癲癇:特別是藥物難治性癲癇、腫瘤、放射性壞死、海綿狀血管瘤等。
功能神經外科團隊的副主任醫師孫希炎帶領周朋醫生和李翠玲醫生,在充分評估病情的基礎上,與神經內科、神經電生理科、影像科、麻醉科以及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的李文玲教授等專家進行了深入的多學科討論,共同制定了詳盡的手術方案和操作流程。
在手術過程中,首先利用神經外科機器人的精確引導,在患者顱骨上鉆取了兩個直徑僅3毫米的骨孔,隨后將兩根激光光纖精準植入病灶區域。接著,在核磁共振設備的支持下,連接LITT設備,并在MRI的實時監測下進行激光消融治療,直至目標病灶組織被完全消融,成功實現了不開刀、精準微創治療癲癇的目的。整個手術過程順利,患者術后安全返回病房。
辛濤教授表示:“微創手術標志著癲癇外科治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盡管近幾十年來,抗癲癇藥物不斷涌現,但對于難治性癲癇而言,外科手術仍然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其中,微創手術——LITT已成為眾多難治性癲癇患者的治療優選。該手術依托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能夠精確定位癲癇病灶,并在核磁共振的引導和實時監測下,利用激光精準破壞病灶組織。LITT技術特別適用于鄰近功能區、位置深在且體積較小的癲癇病灶,如丘腦錯構瘤、海馬硬化、FCD等。
辛濤教授進一步指出,LITT技術具有顯著優勢:創口微小,通過機器人定位實現的3毫米微小創口大大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的風險,患者恢復迅速,通常術后3天左右即可出院;手術精度高,得益于機器人輔助的精準定位以及術中MRI的實時引導,消融溫度和范圍均可全程可視化控制,確保了消融邊界的精準可控。
當前,國際神經外科領域正積極探索LITT技術的臨床應用潛力,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技術的持續進步,激光間質熱療有望為更多腦部疾病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