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harma能實現到Biotech的“逆生長”嗎?
撰文| 潤嶼
編輯| Kathy
“百字頭”造富的故事又多了一例。
5月13日,有市場消息稱,百利天恒擬最快明年初在香港上市,目標集資不少于5億美元(約36億元人民幣),這可謂是近兩年全球醫藥市場最大的IPO規模。
對此,百利天恒隨即回應:正與相關中介機構就公司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相關工作進行商討,關于H股股票發行的具體細節尚未確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百利天恒在計劃港股IPO了。
2023年初,百利天恒登陸A股,募資9.9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8.84億元募資額早已全部到位。同年年底,百利天恒與BMS達成潛在總交易額最高為84億美元(約600億元)交易,目前其8億美元首付款已到賬,助力公司2024年Q1營收飆升(54.62億元,同比增長4325%)。后續若完成“A+H”上市,疊加里程碑付款,百利天恒的資金儲備,相當可觀,不少人直呼:“百字號”都這么能造錢的嗎?
與BMS的交易,也使資本市場對其頗為關注。上市一年,百利天恒市值抵達560億元水平。截至5月14日收盤,其市值達760億元(20天增180億元),高于華東醫藥、科倫等本土Pharma。自披露2023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報后7個交易日,其股價漲超30%,2024年以來的股價表現直接領跑創新藥板塊。
然而,2023年生物制藥并購交易中,里程碑實現率僅22%,大部分藥企都難以達到交易前設置的目標,百利天恒同樣規避不了拿不到里程碑付款的風險。創新藥未上市之前,BD首付款和IPO募資額,夠百利天恒“燒”幾年?倚靠昔日的“以仿養研”之路,又幾乎是“死局”。
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型Pharma,現在的生存模式倒更像是一家立在懸崖與殿堂中間的明星Biotech。未來每一步,都是下險棋,也都伴隨著市場的矚目。
Q1賺得比過去5年還多
醫藥上市公司,難得出現了這一幕。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百利天恒營收達54.62億元,同比激增4325%;凈利潤高達50.05億元,同比增長3100%。此外,Q1百利天恒現金流量凈額為53.79億元,截至2023年年底為-6.15億元。
2019-2023年,百利天恒5年營收總計42.82億元,也就是說,今年Q1的收入遠超過去5年營收總額。而在凈利潤方面,百利天恒過去3年虧損超11億元,今年Q1已經扭轉局面。
營收、凈利雙雙大增,現金流充盈的原因,即在報告期內收到了BMS首付款。
2023年12月,百利天恒與BMS就自主研發的雙抗ADC產品BL-B01D1達成獨家許可與合作協議,潛在總交易額最高達84億美元,其中首付款為8億美元,近期或有付款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為71億美元。
這一交易最大的兩個亮點在于:
其一,首付款難得可觀,證明買方的確看好這一產品,愿意“砸錢”。
有投資者認為,2023年發生那么多起較大型的BD交易,但大可不必對他們眼紅,因為交易總額就像是一張“空頭支票”,只有首付款才是實實在在的錢。而國內授權出海史上,首付款超2億美元的合作少之又少,百利天恒的8億美元,創下了國內創新藥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及總交易額雙項記錄。“BD款項設置基于風險和收益,其中首付款一般基于賣方科學風險釋放的程度,溢價部分還要在此基礎上考慮對應的市場體量。這證明BMS對這一產品較為看好。”
其二,該筆交易不是常見的產品License-out,而是“co-co”。百利天恒獲得的是與BMS共同開發、共同商業化的權利,同時前者還保留了該藥物的全球生產供應權利。這筆交易的規模和模式,其實跟2020年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就產品DS-8201的合作很相似,當日的DS-8201現在已成為ADC“霸主”,第一三共對其極具信心,那么相應地,百利天恒對BL-B01D1這一產品的信心,應該也相當充足。
不過,Q1業績能因這樣的方式明顯扭轉,Q2及接下來呢?環比暴跌3000%?通過BD合作狂賺的這筆錢能否悉數“分期”到賬?研發做雙抗ADC這種創新藥究竟會砸多少錢?
在猜測問題的答案之前,上述投資者告訴E藥經理人,一般首付款都能覆蓋賣方前期的成本,只要管理費用不是極高,基本上達成BD的那一刻,賣方們就已經不虧了。“只要錢已穩穩當當進入囊中,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從Pharma到Biotech,從0到百億美元分子
從Biotech成長為Pharma雖然不易卻已有前輩成功,有沒有從Pharma到Biotech的“逆生長”案例呢?答案似乎已經有了。
傳統藥企轉型做創新藥的故事,比比皆是,起初很多都走“由仿到創”路徑。但同樣作為本土的Pharma,百利天恒“以仿養創”之路較為艱難,當ADC的出海浪潮襲來,抓住機遇“上岸”的百利天恒,向純粹的Biotech路徑“逆向”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
2023年在ASCO上“一戰成名”時,很多人以為百利天恒是一家近幾年才成立的ADC Biotech。而實際上,他是一家成立長達28年的小型Pharma。
百利天恒的前身為百利藥業,靠做仿制藥起家。2006年8月,百利天恒注冊成立時,其產品版圖包含了化藥仿制藥和中成藥制劑。
不過,身為Pharma的百利天恒,并不具備太多的競爭力。近10年,百利天恒的營收規模常年較小,年凈利潤鮮少過億,盈利能力長期存在風險,近三年凈利潤虧損更是一年比一年更大,2023年時凈利潤虧損7.8億元。
2014年、2015年時,百利天恒曾嘗試在創業板上市,但都歷經失敗。在沖刺創業板IPO之前,幾款關鍵產品的放量平平,首款仿制藥——抗感染藥物利巴韋林顆粒,占據營收比例近20%,但貢獻的收入只在6000萬元之上(2011年至2013年);丙泊酚注射液2011-2013年占比在22%上下,平均銷售額也未過億。
此后幾年,百利天恒收入全部來自于丙泊酚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乳狀注射液、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等多種化學仿制藥,以及黃芪顆粒、柴黃顆粒等中成藥制劑。受一致性評價、集采(關鍵產品因集采未中標,導致市場份額萎縮)和外部環境等因素影響,百利天恒多款藥品或因推廣受限、或因門診減少、亦或因使用受限,導致相關產品銷量持續下滑。
百利天恒也一度“以仿養創”,但尚未與BMS達成大型BD合作之前,能夠看出來,“以仿養創”的路徑是較為艱難的。
即使在2023年,百利天恒終于成功登陸科創板,但其近10個億的IPO募資額,不僅尚未達到擬募資規模,更未能打消市場對其可持續性的質疑,在那過去3年時間,百利天恒臨床費用激增(多款創新生物藥已經或即將進入II期臨床研究階段),仿制藥板塊業務起量不甚順利。很多分析,這筆資金撐不了多久,資金鏈不容樂觀,甚至被質疑“以貸養研”。
不過,在數年平平無奇的傳統業務背后,百利天恒做的另一件頗具風險的事,終于為其未來帶來了轉機。
2011年起,百利天恒開始嘗試布局于創新生物藥領域,當時布局方向就確定為難度更大、壁壘更高的雙抗、四抗、ADC藥物等新型抗體領域為重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集采、國談的挑戰時,大多數傳統藥企都會選擇先采取BD手段過渡,再逐步搭建自研團隊,但百利天恒在ADC布局上,幾乎均選擇了自主研發,純粹內生生長。
2015年,百利天恒與知名風投機構奧博資本在美國華盛頓打造了1個新藥研發中心——西雅圖免疫(Systimmune)。Systimmune是百利天恒全球化開端的載體,有了Systimmune后,百利天恒在國內外各設有一個研發機構。ADC抗體部分主要放在了Systimmune,payload部分放在國內,國內研發機構還負責抗體及ADC藥物的后期開發。從2022年開始,百利天恒開始注重在ADC全球團隊上加“砝碼”。先是任命Systimmune新的首席醫學官(曾擔任第一三共全球臨床負責人),今年4月,SystImmune任命Jie D’Elia為新任首席執行官,Jie D’Elia在BMS任職10多年,擅長多個領域的戰略合作和收購運作,還曾在先聲擔任副總裁兼全球業務發展負責人。
至此,百利天恒國際化的ADC“創新大腦”,已從發展初期向成熟期過渡。產品上,百利天恒靶向EGFR和HER3的雙抗ADC藥BL-B01D1打“頭陣”,圍繞末線鼻咽癌、二線食管鱗癌等多個適應證開展臨床中后期臨床。2023年,SystImmune 三個創新藥 BL-B01D1、SI-B001(EGFR×HER3雙抗)聯合多西他賽、BL-M07D1 (HER2 ADC)已獲FDA批準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
在國內及全球展開臨床試驗,對應地,是研投的持續加大。過去1年,百利天恒研發投入較上年幾乎翻倍,2022年3.75億元,2023年達7.46億元,研投占總營收比例2022年為53.32%,2023年為123.81%。
百利天恒創始人朱義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就BL-B01D1與BMS達成的交易心理價位在一百億美元。而百利天恒的長遠目標是,帶著這一王牌產品,成為一家在腫瘤用藥領域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的MNC。
倘若能賣到100億,那的確是另一番精彩的故事了。但在此之前,隨著全球多項臨床試驗的推進,未知的研發支出與風險已經成為百利天恒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此次擬赴港上市,百利天恒直言其目的就是為了夯實資金儲備,支持公司眾多創新產品在歐、美、日及其他國際市場的全球開發。